胡鲶,Clarias batrachus (Linnaeus, 1758),鲶形目鲶科。英文名:Walking catfish 。地方名: 胡子鲶、塘角里、塘虱。体长,后部侧扁。头宽扁。眼间甚宽。口亚下位,弧形。颌有绒状齿。须4对,发达,口角须超过鳃孔。鳃腔内有辅助呼吸器官。背、臀鳍均长,不与尾鳍相连;胸鳍具硬刺;尾鳍圆形。分布于长江及以南的各水体。为热带、亚热带鱼类,耐寒力差。喜群居,常栖息于江河、池塘、沟渠的阴暗处和洞穴中。主食小鱼虾和水生昆虫。4~5月筑巢产卵。为南方的养殖鱼类。肉细嫩,味佳,营养价值高,被视为滋补食品,有药用功效。
胡鲶体延长,背鳍起点向前渐平扁,向后渐侧扁。头宽圆,平扁,头腹面平直,背面斜平,呈楔形或犁头状。头顶及两侧有骨板,披以薄皮,并有额囟。吻宽而钝,突出。唇颇厚,口角唇褶发达,唇沟明显。口宽大,弧形,略下位,下颌较上颌略短。牙细小,密集,上、下颌和犁骨均有绒毛状齿带,下颌齿带中间有裂缝。头部具须4对;鼻须1对,较短,伸达鳃孔后方;上颌须1对和颌须2对,较长,均伸达胸鳍基部或后方。眼颇小,有活动眼睑,眼间隔甚宽平。鼻孔每侧两个;两鼻孔相隔较远,前鼻孔为1短管,近吻端。鳃孔宽,鳃腔内具有由第二及第四鳃弓肉质突起构成的树枝状辅助呼吸器官,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体交换。体光滑无鳞,侧线平直。背鳍1个,基部很长,约占体长的2/3,无硬刺,起点在胸鳍和腹鳍起点之间中央上方,后方鳍条伸达尾鳍基;臀鳍与背鳍同形,较背鳍短;胸鳍小,圆形,具硬刺;腹鳍小,尾鳍圆形,不与背鳍、臀鳍相连。体棕黑色,各鳍灰黑色。
防治鱼病。胡鲶抗逆性强,一般较少得病。但是由于环境见病有肠炎和腐皮病(打印病)。
1.肠炎。患有肠炎的病鱼多浮于水面,不取食也不下沉,腹部大,且可见腹部有淡黄绿液从肛门流出(肠内无食物)。
方法是,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(兰矾)0.5克、硫酸亚铁(黑矾)0.2克混合水溶液在全池内进行泼洒。
2.黑体病。主要症状是鱼体消瘦,体色变黑,病鱼坚直浮于水面,吻部和背部有时可见白色绒毛状斑块,形似水霉,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,多发生于鱼苗阶段。当饲林不足时和水质被污染后,易发病。
防治方法:每立方米水体采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。用药后更换池水再施药一次,并注意保持水质清新。
3.车轮虫病。是由于车轮虫寄生鱼体引起。发病后病鱼消瘦,停止摄食,鱼体变黑,在池中离群旋游打转,不久死亡。
防治方法: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.5克、硫酸亚铁0.2克全池泼洒,单用0.7克硫酸铜亦可。或用食盐(2%)溶液浸洗鱼体15分钟,或用3%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。
八胡鲶鱼苗稍大后要投放饵料并增喂动物蛋白质饲料(一般每天要投放1-2次),以新鲜的动物饲料效果。如一家一户饲养,一般可投以蝇蛆、丝蚯蚓、孑孓、鱼粉、蚕蛹、浮萍、米糠、豆饼、鸡禽家畜内脏等。每天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5-10%